今日,李先生的一席話又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實際上,李先生也是一位飽讀知識的知識份子,他過去的言論與現在所引起的勸世目標立場是有他的意思,卻太過於狹義,才會令部分人士感到不滿。
而我也是其中之一,他的言論促使我想起了ㄧ些故事與問題,故事大部分的人都有聽過,一則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
一天一個男孩騎著馬卻被馬摔了一跤,腿就此被摔斷了,大家都為他的不幸感到難過,但男孩的父親卻不認為這是一件壞事,所以就請大家不要難過。大家都覺得這父親怎麼那麼奇怪,孩子摔斷腿了,卻還要大家不要難過。
過了不久,國家發生了戰爭,所有的年輕男孩都被徵招當了士兵,唯獨那男孩因為腿斷了而不用當兵,因此逃過一劫。
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福禍只是因不同環境跟結果就能改變的,而因為現在的好未必能持續是好,現在的壞自然也未必是持續的壞。(這一點,股市也是一樣的道理)
而另一則故事,則是漁民與商人的故事。
一天一個富有的商人路過了一個漁村裡休息,那村落裡的漁民跟商人搭訕上,聊著問他:
"你這麼努力工作,是為了做甚麼?"
商人回答到:"為了賺很多錢"
漁民繼續問著:"賺那麼多錢要做甚麼?"
商人就說:"這還用問嗎?有了錢,我才能夠退休,然後才能找到一個沒人打擾的清淨空間,安置我的家人,我那時,就可以跟我的小孩一邊遊戲,休閒,還能一起釣魚,過著輕鬆快活的日子。"
漁民聽了聽就回答道:"喔!原來你那麼努力賺錢是為了要過跟我一樣的生活。"
我想這故事很多種版本,但意義都一樣,意思就是,人生到底怎樣才算是成功的。
李家同說,成功的人士不上FB,我相信有他的道理,只是他該修正的地方應該是,"我認為的成功人士,不上FB才能成功"或是"我認為不上FB的,才能成為我心中的成功人士"
我認為他要表達的應該是這樣比較好。因為成功人士,應該沒有廣義定義的標準,因為對有些人來說,完全不讀書,不學英文,能在一個平凡的小村落當中,過著平凡無實但無憂慮的生活就是成功的人生。
因此,一定要當特定被某些人認同的成功人士,就未必是屬於自己的成功人士,而不過就是李家同版本的成功人士。
在我的生活經驗裡頭,人的價值不過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評比,界定標準不過就只在"一個被多少人認同的人某類人,跟自己能認同自己的人"之間,一個人可能同時被幾個圈子的人當中認為是有價值的,而被另外幾個圈子裡面認為是沒價值的,而要在這之間找一個多數來證明是最有價值的,在"成功"的定義上可能就是錯誤的。
因為當一個"多數人認同的"人,就跟當那"多數人的"精神奴隸ㄧ樣,重要的,還是自己能不能認同自己。
也因此,如果自己不能做為自己的主人而認同那些有相同價值觀的人,而是為了被多數人認同而附和,那就只是他人的價值奴隸。
我常在想,成功不過就是個虛名,重要的是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以及是否明白自己現在是怎樣的人。而想做的,做到了,就只能是暫時的成功,因為下一個目標出現了,就又有下一個不成功的進程,然後如此輪迴著,直到死亡。
因此,強調要成為一個成功的人士,我認為是很膚淺的,就跟強調自己不削成為一個成功人士一樣,也是無聊的。
人生的結果是在離開人世之後都未必能輕易定論功過,既然生命是面對這無常恆定的時空之間,那麼想把自己做個評語定住不過就只是為了滿足安逸之心的企圖,但"享樂"本身卻一定要相對能體會"痛苦",就像高潮之前一定是尚未高潮,沒有痛苦,就不會感到幸福,沒有變化,就沒有成功的瞬間,而有變化,也讓成功無常。所以安逸之心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種徒勞的行為,接納看開才能擺脫這無奈之感。
所以李先生之言,做個成功人士又如何?不是為成功人士又如何?更該問,人的成功該定自於自己,還是他人?
而我做為一個人類,在這二十六年的生崖當中,是這麼體認的,既然成功不能因他人價值而恆定,而個人之成功定義又因人而異。當個鄉村漁夫也未必比當個世界首富要來的不好,不如就讓自己為自己所定,我雖然年紀尚淺,但我還是有找到屬於現在的我所認同的答案。
"我不做為任何人的奴隸,也不是任何人的主人,我擁有的是真正的自由。"-科斯托籣尼
對我來說,我若能做到如此的,便是屬於我的成功。
成功本身的論定應該是屬於每個人的自由,若連如此都不能給予,哪來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