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在征服股海一書中提到,要檢查一群基金經理人到底有沒有真本事,看多頭時後的績效沒有用,要看他的基金在市場空頭時期的績效是如何的。
另一方面,他跟巴菲特有同樣的見解,選股大於選市,許多人都認同好市場的時候爛股也會漲,壞市場的時候好股只能跌。但好股跟爛股最大的不同時,爛股是在好市場的最後一刻開始起漲,好股則是在市場轉好的第一時間反彈,而且漲的都會比別人還要多。
老科斯托蘭尼也說道:「利多不漲一定有問題,利空不跌就是最好的利多。」
面對股票的利多訊息,有時候反而因為經驗與價格過高而難以反應與判斷,但是所有聰明的投資人或法人都有一個規矩,就是面對利空跑第一。
說也奇怪,經驗不足的散戶就是能承受下跌時後的價格,卻無法承受錯過的獲利。
平常大家常死命的要找法人跟大戶的動向來當作指標,研究一堆籌碼面跟技術線的東西,殊不知那早已經是利用來使散戶上當的一場騙局。
最簡單的一個概念就可以讓人去發現大戶的動向,就是從利空做起,人們的特性就是不能承擔風險升高的壓力,縱然是大師級的投資人,也在每次崩盤時後出現恐慌性的殺盤。
反過來,有經驗的老手跟新手的差距就在面對利多的時候很明顯了,老手不是懂得長期賺取整波段獲利的人,就是懂得停利換股的人。但新手就是死抱,不知道何時該跑,跑了還會去追回來。
簡言易之,差別在於耐心的程度。老手經驗的事情多,自然擁有耐心等到下一趟進場或出場的時機來臨,但新手因為知道的太少,所以面對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緊張兮兮。
買股不能睡大頭覺,但也不能死盯,要多思考分析。
所以從上面幾個簡單道理就可以知道,利多跟利空都可能出盡,但是大戶跟法人可能在知道有利多的時候故意製造利多出盡的假象而洗盤,故意讓起漲買股延後,但是碰上利空的時候只要未出盡就一定會跑第一,因此無論如何只要利空不跌的時候,就一定是利空出盡,這是唯一能肯定的事情。
而我們在討論好股的買點時,就是要買在這種時候,當利空消息出來打亂市場預期時,但卻不下跌,那肯定就是好的買點。
舉例來說,今年三月國泰金被外資喊到下看二十元時,國泰金已經連續好幾根跌停了,但在外資出面喊道下看二十元那一天,收盤價是二十五,隔天跌到二十四,之後就停在這個位置。
一個禮拜後,國泰金就從那個位置止跌反彈到現在的六十元。
反觀所有的股票都是如此,但是前提是要好股,何謂好股?就是你知道不會倒,會賺錢,而且存在題材的公司,這種股票受到市場跟外資投信各方的報告的干預造成下跌時卻不在跌之後,就肯定一定是好的買點。
如果是沒有具備以上基本面跟未來性的公司就未必了,頂多止跌而已。
這種觀察止跌的方法,比用技術線與籌碼線來看還要來的準確,技術線現反而常常騙人也就是鈍化,籌碼更容易是被大戶法人製造假成交量的手法。
碰上利空不跌,就一定是真正的止跌,代表即使利空不斷,持股的人已經懶的賣了。
反過來,利多不漲,很可能背地裡有人再持續出貨或利多不完全是利多,只是看起來像利多,價格已經漲高了才是真的。
舉例來說,聯發科在540元的時候有發佈一個消息,據說他能今年賺進一個股本,並且看好第三季財報達到高標。結果當天卻利多不漲,隔天發布的財報就顯示,聯發科不但沒能賺進一個股本,營收還下降。
之後聯發科的目標價卻被調高到680元,然後到現在卻是跌到了480。
不過相對的,聯發科是家好公司,但利多不漲,肯定就是碰上利空就跌,反過來說,等到利空不跌的時候,例如外資持續降低評等,或是公司碰上市場競爭不利的消息,例如山寨機利率降低跟出貨不順。股價卻不再往低點跌落時,我想那時就會是全力買進的點,也就是刀子落地的時刻。
- Oct 25 Sun 2009 14:11
從歷史看股市(二十四)好股的買點,是在利空的時候才看的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